养老之难如何破解:服务、资金、精神一个都不能少

时间:2013-05-24 来源:摘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点击数:4718

    信息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5月,第二届中国国际养老服务业博览会在北京举行;8月,上海将举办国际养老产业展览会;11月又有中国老年产业博览会在重庆召开。2013年,各式各样的“老博会”在全国各地四处开花,养老愈发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据《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统计,2013年底全国老年人口数量将突破2亿人大关。在“未富先老”的严峻现实面前,破解养老之难,已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

  笔者在调查中认识到,每个老人都有个养老梦:操劳大半辈子后,在晚年时能享受上优质便捷的养老服务,兜里能揣着沉甸甸的养老钱,还要能精神充实开心快活。这个梦里寄托着老人三个朴素的心愿,我们做好这三件事,满足了他们的心愿,养老也就不难了。

  明天养老向哪儿去?

  京都颐和城的新探索

  近年来,养老社区的发展备受瞩目。在中国,社区养老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社会人们聚族而居,四世同堂,族中老人由全体族人供养,这是天然的社区养老。在计划经济时期,单位提供住宿,单位职工住在同一个大院里,家属院就是退休职工的养老社区。但时过境迁,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购买商品房,散居四处,传统养老社区瓦解了,新的养老社区该如何建设?在众多探索中,京都颐和城养老社区尤其引人注目。

  从北京市中心出发,车行不到一个小时便到了河北涿州。在东仙坡镇右转入支道,只见道路平坦通畅,行道树高叶密,树外春田延绵。车行十公里,在一派田园风光中,我们到达了涿州京都颐和城养老社区。

  社区工作人员杨亚娟驾着电瓶车带领我们参观社区大院,院内散落着风格各异的建筑:清幽宁静的中式院子、宽敞明丽的北美小屋、便捷时尚的老年公寓,还有现代感十足的商业街道以及民国范儿浓郁的养老会所。园中春花浪漫、树影婆娑,车行其间,令人有“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惬意舒适。

  杨亚娟告诉我们,上世纪80年代,京都颐和城所在地还是一块狩猎场。90年代初的市场经济大潮下,狩猎场被转为商业开发,20年来几经升级,成为一座高尔夫球场。但高尔夫球曲高和寡,令此风水宝地与百姓日用脱节,近年来,颐和城的管理者抓住了老龄化这个社会问题,将京都颐和城打造成为新型养老社区。

  随着首都经济圈的进一步成型,交通便捷、风景秀美的京都颐和城成为圈内退休人群的理想去处。“我们打造的是一座宁谧的小镇,这样的社区形态给人以心灵上的闲适,这是老人最需要的。”颐和城的设计师余立先生说,“老人们可以在森林中漫步,在庭院里种菜,我们希望他们能在这里慢下来,远离城市的急躁,提高生活的品质。”

  为了让老人在此获得更舒心的晚年生活,颐和城还在完善配套设施、提供优质养老服务上进行探索。社区内设有医疗保健中心,中心提供“持续性照顾计划”,为老人建立健康跟踪档案和科学照护体系,还为老人提供上门的保洁、送餐、园艺料理、代买代办等全方位的适老服务。2013年4月26日,京都颐和城举办了高端养老专题研讨会,与会代表就当前养老产业发展、养老社区建设、养老综合服务等热点问题展开讨论,并对颐和城的探索表示赞赏。

  京都颐和城的实践只是一个开始,全国养老服务产业还问题重重。资深媒体人高严说起自己伯父的情况,便颇为感慨:“我们让他自个儿住家里吧,觉得太孤独。想着把他安顿在养老院里吧,但是距离太远,我们探望一趟很不方便,如果能有个左邻右舍互相照应的养老社区就太好了,但现在大家都各住各的,小区提供不了这么多服务。”

  《人民日报》曾刊文报道目前养老服务面临的问题:家庭养老“子女有心,赡养乏力”,机构养老是“补贴有限,护工短缺”,社区养老则“配套不够,落实困难”。解决这些问题还任重道远,既需要实践者的勇敢探索,也需要国家的整体规划。2011年国务院出台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中提出“要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这为包括京都颐和城在内的实践者提供了政策的引导和支持,越来越多的探索也会在先行者的激励下开展起来。

    老人养老差钱么?

  养老经费要保障

  无论是国家建设养老服务体系,还是个人接受生活养老服务,没有充足的经费,再好的愿景也无法落实。兜里的钱够不够,成为每个老人最为关心的问题。

  51岁的孙林女士是长沙市某制镜厂的一名职工,她每月按时缴纳养老保险已有7年时间,离正式领取养老金还剩4年。“只要55岁一次交清保险费,退休后,政府补贴一点,自己再存一点,日子就好过了。”孙女士对未来很乐观。

  不过也有人对孙女士的未来并不乐观,近年来,部分报告都认为中国养老金存在缺口。一再引发舆论热议。虽然养老金缺口的争论很多,但我们对缺口的概念却缺乏认识。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所谓养老金缺口是指养老保险基金收不抵支的状况。它分为三种:一是当期出现的收支缺口;二是历史留下的收支缺口,即所谓历史欠账;三是未来收支缺口,即对未来的预测。如果不加定语,养老金缺口就是指当期收不抵支的状况。”

  在郑教授看来,作为全国性制度安排,养老金在当期不仅不存在缺口,并且每年都在增加累计结余,部分地区收支缺口是由地区分割带来的畸形现象,不能掩盖全国结余的事实,“历史留下的缺口是从‘现收现付制’向‘统账结合制’转变的必然结果,未来可能的缺口则存在很多不可测因素,需认真对待但不必杞人忧天。”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唐钧教授看来,我们要灵活看待所谓的“缺口”,“对政府来说,统账结合只是一个养老金的算法。对退休人员来说,他们关心的是一个月可以领取多少养老金。”他认为,只要社保机构能够征收到社会保险费,加上政府补贴,把养老金按时足数地发出去,缺口就是不存在的。政府补贴一直是国际惯例,不应排除在讨论之外。

  对于老龄化更加严重的未来,我们也不必过于紧张。在唐钧教授看来,即使在老龄化最高峰的2050年左右,中国仍有8亿多的劳动力,他们的财富创造能力足以支撑国家的养老体系和经济发展。“对于养老金的信心其实就是对国家发展的信心,我们应当有这样的信心。”

    老人如何更开心?

  心不老人就不老  

  “退休后不能闲着,人一闲着就容易衰老。”天津的要秀梅女士常常提醒自己,在她看来,无论是养老金还是别人的关照都是次要的,退休生活幸不幸福关键还得看自己精神是否充实,内心是否幸福,“心有多年轻,人就多年轻。”

  要女士一退休就去老年大学报了名,“一开始上的是太极拳,后来才报上了摄影班。这个班是学校的热门课程,报名人太多,最后还要抓阄才能确定。”要女士很受其他学员欢迎,别人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就会来问她,“连我女儿在学校做海报也会来找我帮忙”,要女士对此很是自豪。

  与要女士一样,进老年大学“深造”成为退休人群的时尚。有的人学习了舞蹈,有的人练上了书法,有的人重拾了歌声,老人们有了自己的朋友,有了自己的事儿。老人们不仅在学习中充实了自己,还在“学以致用”中,帮助他人,获得价值认同感。

  家住重庆的老军人陈光权退休后参加了老年大学,学习了中医推拿,凭着这项手艺,陈大爷成了家属院的名人。“年纪轻的、岁数大的,只要身体有点不舒服,让我按几下,保证手到病除。”

  陈大爷不仅提供免费的推拿服务,还顺道传播自己的人生哲理。“我小时候没读过什么书,参加工作后才多识了点字。现在我天天读书看报,看到什么好玩的东西我就会背下来。”陈大爷把很多段子背得滚瓜烂熟,常常在推拿之时给人海侃,像什么“酒色财气四堵墙,人人都在里面藏,若能跳出墙外去,不是神仙寿也长”等,出口成章,晚生后辈们敬仰不已,陈大爷很有成就感。

  年轻的精气神带来年轻的身子骨,老年人的精神生活成为养老事业的一个重要方面。京都颐和城养老研讨会上,长年关注养老问题的隋明梅女士便指出:“养老社区中老年教育是个很重要的问题。要加强社区文化的建设,让老年人和社会保持紧密的联系,老年人才会觉得生活有乐趣。”

  唐钧教授认为:“我们目前不用担心养老金问题。但是养老服务的建设还需要继续加强,需要更多的社会力量加入进来。政府应当更加重视,老年人未来的生存状态才会更加乐观。”养老问题已经越发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2013年,民政部制定的《关于进一步加快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意见》也正在提请国务院审议发布。老人的需求很简单,不过是生活上的扶助、物质上的需求,精神上的充实,政府、社会、个人齐心协力,满足老人的心愿,我们一定会破解养老之难。(严 冰 陈澹宁 罗依琳)

 

中国·新昌阳光福利中 Sunshine Welfare Center 浙ICP备05055867号 Design:I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