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机构:“老年友好”与“最美家园”

时间:2014-01-21 来源: 点击数:4032

    ●老年宜居机构建设不仅要善待老人和养老护理员,还应善待家属

  ●调整完善计划生育政策,恰恰体现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紧迫

  ●养老机构并非越大越好,我国法律已就相应的标准体系作出规定

  ●“最美家园”评选,有助于改变人们过去对养老机构的陈旧印象
 

  中国的老年人口,显现出两个重要的变化。83%的老年人身体状况是健康的,年老不再代表体弱多病;没有受过教育的,从原来的超过50%降到了20%,老年人的文化层次在提高。

  “这些变化,都使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需求,对机构的环境,服务的质量,有了新的要求。”中国老年学学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老年学研究所所长杜鹏教授说。

  老年友好

  不仅针对老年人

  最初把“老年友好”这个概念引入中国的,就是杜鹏。

  2005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第十八届老年学和老年医学会议上,首次提出在全球范围内开展老年友好型城市建设项目,并于2007年10月,发布了《全球老年友好城市建设指南》。指南发布的当月,在上海的一个论坛上,杜鹏把老年友好介绍到了中国。当时,大家还不理解,为什么要提出这样的一个建设方向?为什么要发布这个指南?

  “这正是我们这个社会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杜鹏说,比如老年人住在老旧楼房,没有电梯,出门不方便;马路建设非常宽,看上去很美,但老年人不能在红绿灯时间内跨越马路,这些都会使老年人不敢出门、不愿出门。

  指南中就明确提出了建设老年友好型城市涉及的八个主题:室外空间和建筑、交通、住所、社会参与、尊重和社会包容、社区参与和就业、信息交流以及社区支持与健康服务。

  杜鹏也提出,通过“最美家园”评选,总结出来的一些基本要素,对于完善我国老年友好城市建设的一系列行动指南,有很重要的作用。

  但杜鹏也强调,老年友好,并不仅仅是针对老年人,“一个让老年人感到安全舒适的环境,对其他年龄层次的人来说,也应是安全舒适的。”

  养老机构

  并非越大越好

  针对目前我国养老机构的建设,杜鹏说,他参与审议了一些大型养老服务中心、养老机构的方案,但是总的来说否得多,同意的少。“否是因为大型的养老中心一建设就是几千亩地,四五千张床位,它与将来养老服务业的发展,会产生一些长期的、不适应的矛盾。”

  欧洲经过几十年养老服务和养老机构综合改革的结果就是,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时的年龄大约在82岁到83岁,入住时身体条件普遍比较差,在机构生活的时间一般是三到四年。这就加大了养老机构的周转,对养老服务内部服务设施的要求,也不一样了。

  欧洲最大的养老机构在马耳他。在欧洲,大家对这个机构最多的批评就是它太大。机构有1200张床位,一年在机构去世的老人有三百四五十人,也就是说几乎天天有人去世。“天天在这个地方举行追悼活动,对入住的其他老人情绪会有影响。所以就有很多人提出,同样的投资,为什么不能把它分散到社区去。”

  而在中国,比它床位多的机构,多得是。

  因此,杜鹏说,养老机构的发展,不能满足于现在的服务对象,很多工程建设,需要根据入住老人的结构变化,做出相应调整,并进一步精细化。

  目前,我国法律已就完善和制定相应的标准体系,做出了规定,杜鹏说,这些都使得未来老年人建筑的质量和适用性得到法律保障。

  单独两孩

  无法根本解决养老压力

  浙江省人大常委会近日发布公告,自17日起“单独两孩”政策生效。

  对此,杜鹏说,“单独两孩”会使全国在未来两到三年内,每年新出生的婴儿增加100万到200万人。但是,现在一年出生的婴儿是1660万人,一年再增加100万人,不会对人口老龄化的比例产生特别巨大的影响。

  如果五到六年后,普遍放开生育“二胎”。从预测结果来看,到2050年,能使老年人口比例降低三到四个百分点,但老年人口比例仍然会比现在翻一倍,达到30%以上。如果严格执行现在的政策,会达到34%到35%。

  杜鹏说,生育政策的完善和调整,会解决一部分家庭希望生育两个孩子的愿望,但不可能根本解决现在面临养老的压力,最终还是要靠制度,靠社区服务,靠机构提供高质量的服务,这才是解决的方向,“靠多生一个孩子,现在这些问题就消失了,这是不可能的。生育政策的调整,恰恰更加突出了我们在养老机构发展,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方面的紧迫性。”

  提三个善待

  建三套系统

  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究竟是老年人提出的,还是子女提出的?对南京、天津等地养老机构的调查显示,目前来看,大多数是老年人自己提出的,“现在压力大的反倒是子女,不敢提出把父母送到机构,因为有道德上的压力。”

  杜鹏提出,这就更需要“最美家园”的评选,使得养老机构通过对服务的提升,改变人们过去几十年形成的陈旧印象。过去,养老机构大多是给三无老人入住。而现在大家关心的是,在家里还不如在养老机构能得到更好的养老服务,“把老人送到养老机构,不意味着子女不再尽义务了,而仅仅是服务的提供者变了。老人在养老机构,子女仍然在监督着服务的执行。”

  对此,他建议,老年宜居机构建设需要三个善待,不仅要善待老人,善待养老护理员,还需要善待亲属。因为将来机构的口碑,是需要前来看望老人的子女作出评价的,子女愿不愿意把老人送来,回到社区后,如何跟其他人评价这个机构。

  杜鹏透露,人民大学老年学研究所下个学期开始将升级为老龄科学研究院,整合学校各个不同学科的力量。研究院就有个规划,要在三个信息系统方面做研究,其中就包括正在设计的养老机构评估系统。评估系统类似于现在网上的点评网站,很多人出差订宾馆,不一定订五星级,而要考虑位置和价格,很重要的一点,还要参考别人的评价。机构自己说得再好没有用,还需要住的人怎么评价,去过的人怎么评价,评价好的,口碑自然越来越好,有差评的,即便价格低也没人去。这样一来,慢慢地通过这个系统,使得机构的评价越来越公正,而不仅仅是单方面地由行政系统进行评价。

  这也是杜鹏认为“最美家园”有必要持续下去的重要原因。

  另两个系统为入住养老机构老年人的信息系统和社区老年人的信息系统。

  明确理念

  是否提供需要的服务

  目前,老年宜居机构建设仍面临许多挑战。对此,杜鹏也提出几点建议,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理念要进一步明确。

  现场有观众提问,公办养老机构一床难求,民办机构却入不敷出,这个矛盾如何看待。

  杜鹏说,国家在老龄事业“十二五”规划中专门有一段话,强调要发挥市场的作用,应鼓励不同层次养老机构的发展。政府对于养老地产的介入是欢迎的,但是政府的主要职责还是满足低收入老人的需求,起到托底的作用。“政府的钱当然应该花在更多普通老百姓身上,对于大量涌入的资金比较雄厚的企业,我认为在理念和定位上应当有更多的思考,而不是抱怨我这么大的投资什么时候收回来。”

  杜鹏举了个例子,有的养老机构建在比较偏远的地方,有山有水,环境确实不错,但是老年人是否真的需要,“通俗一点说,那样的地方恐怕是穷人住不起,富人不愿去的。”

  因此,他建议,民间力量进入养老产业,应有更细致的定位、考虑,不仅仅是看到宏观的目标,包括老年人口、照料需求在增长,政府投入在加大等。

  作为“最美家园”同样也要提炼出自己的理念,机构建设最终是为了什么,比如让老人得到有尊严的照料。“在我们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是不是能有尊严地得到照料。我们的机构应该思考的最重要的就是,老人躺在这里得到的是不是最需要的服务。”

  浙江要突出优势

  在互动环节,原省政协副主席、省老年学学会会长徐鸿道说,能否请杜鹏对浙江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养老产业的推进,提一点指导性的意见。

  杜鹏说,在他看来,浙江老龄产业发展可以更加突出两个优势。

  区位优势,包括交通便利。老年人一方面喜欢青山绿水,又担心病了以后怎么更快捷地得到帮助,也不希望子女过来不方便。“我们现在评出来第一批19个‘最美家园’,这些‘最美家园’能不能形成一个网络、一个联盟,比如这个月老年人在杭州,下个月可以到舟山的机构。”

  第二个是文化优势,像是茶叶、农家乐。实际上,对于有些老人,乡村更有吸引力,有他们在城市生活得不到的东西,而且花费也相应比住在城市要低一些,浙江是不是可以利用这些文化优势,打造成一个品牌。

  另外,他还给养老机构出了个点子。他的父母在厦门的一家养老机构,这家养老机构很会取名字,两幢楼,一幢叫养老院,另一幢叫老年旅游度假公寓,“用的是养老院的资源,但又不叫养老院,用了比较时髦的名称,对老年人来说,更愿意接受自己是去度假的,而不是住进养老院。”
 
 

中国·新昌阳光福利中 Sunshine Welfare Center 浙ICP备05055867号 Design:IEA